020-31054152

肝胰腺坏死症防控技术
肝胰腺坏死症防控技术
肝胰腺坏死症防控技术

    肝胰腺坏死症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条件致病菌、有害理化因子和有毒藻类,而大量产生条件致病菌、有害理化因子和有毒藻类的原因是对虾养殖生态系统问题。总体来说,人工输入的营养盐与藻类和益生菌转化利用、理化转化、池塘底质发生的无害化作用要处于平衡状态,影响环境容纳量因素包括池塘剩余营养盐(含池塘底部营养盐的释放)、单位时间营养盐的输入、藻类的吸收、益生菌的转化利用、理化调控(包括排污)等方面,上述影响对虾养殖生态系统的因素又受到天气变化影响(台风、暴雨、阴天、温度剧变等),而呈现实时变化状态,在早期生态系统和中期生态系统容易产生有害理化因子和条件致病菌胁迫,而晚期生态系统容易产生慢性有害理化因子胁迫。因此,HPNS防控技术是一项系统实时集成技术,要从养殖环境容纳量、应对天气变化、藻类多样性、池塘硬件、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实时系统技术集成。以下从消除池塘清理,种苗筛选,早期生态系统、中期生态系统和晚期生态系统构建及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介绍HPNS生态防控技术。

一、防控肝胰腺坏死症养殖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1、彻底清理池塘

生长快的凡纳滨对虾品种的引进、养殖时间的缩短、冬棚保温越冬对虾养殖技术的成熟等原因,一些不适合一年二茬的对虾养殖地区开展了一年二茬的养殖,适合一年二茬的对虾养殖地区,也缩短了单茬养殖时间,忽视了第一茬对虾养殖前池塘的清理,也没有时间或忽视了第二茬对虾养殖前池塘的清理,造成营养物的富集和有毒有害物质的累积,增加了池塘对对虾的环境胁迫,减少了池塘到达养殖环境容纳量的时间,也就缩短了对虾中期养殖生态系统的时间,对虾养殖过早的进入了晚期生态系统,形成了有害理化因子的胁迫,同时中期生态系统抵抗天气变化的能力减弱,也容易形成条件致病菌的胁迫。在养殖对虾前,一定要遵循池塘清淤、洗塘、翻塘、晒塘、生石灰处理、水体泡塘(泡后排水)等传统的处理技术进行池塘清理,时间一般需要30天左右(地膜池塘不用)。池塘清理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池塘有机物及提升养殖容纳量。池底营养盐和有毒有害物质的累积是池塘老化的主要标志。

2、前期生态系统的构建

前期生态系统包括放苗前培水和大量对虾开始到筝网摄食这段时间。一般情况下,前期生态系统的特征是缺乏持续支撑有益藻类和益生菌繁殖的营养盐,维持藻类多样性的营养盐成分不平衡,对虾可摄食的枝角类、桡足类浮游动物不丰富。总的表现为生态系统对天气变化应激能力弱,天气变化容易导致藻类大量死亡,造成有害理化因子和条件致病菌的急性胁迫。这是对虾苗种投放后容易发生肝胰腺坏死症的主要原因。

1)放苗前水体处理和培水

(1)池塘进水后用3ppm敌百虫(1ppm为每立方水体1g)和50ppm茶麸处理水体,毒杀杂鱼和杂虾。

(2)利用生物酵素肥施基肥,如发酵鸡粪、速效肥水王、肥而爽等。

(3)毒杀杂鱼虾约10天后,利用除臭颗粒或水毒清1号对水体消毒,消毒后2-3小时内立即使用一遍底质改良剂如水底净、底改王、特效底改等。

(4)消毒后第3天培水:利用速效肥水膏+硅藻源+EM菌王或者(速效肥水王+氨基酸调水王+高效活水菌)进行培水,并使用一遍底质改良剂如水底净、底改王、强效黑土精改良底质。

(5)2天后,用0.4ppmEDTA处理水体。

(6)水深约1米的情况下,透明度约50厘米,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比较多时可以考虑投放种苗。

(7)投放苗种前2-4小时,施用一次抗应激产品如应激诱食康+钙能99或水产应激灵+钙能100(配合解毒护水王更好)。

2)种苗投放后培水措施

(1)种苗投放后第3天,利用硅藻源+氨基酸调水王培养藻类;同时施用高科一号(或者EM菌王、高效活水菌)+碳源一号培养有益菌类;同时使用应激诱食康+钙能99或水产应激灵+钙能100(配合解毒护水王更好)。

(2)根据对虾饵料生物(枝角类、桡足类等)多少确定人工饲料投喂时间,一般投苗后第5天开始投喂饲料,每天投喂2次,每次每万尾虾苗30g饲料。根据摄食情况增加饲料投喂量。

(3)待对虾上筝网摄食饲料后,1天投喂3次。在投喂饲料3次/天的前1天(每天投喂2次的最后1天),施用一遍抗应激产品应激诱食康+钙能99或水产应激灵+钙能100(配合解毒护水王更好);同时2-3小时内使用除臭颗粒或水毒清1号进行一次消毒,消毒后2-3小时内使用一遍底质改良剂水底净、底改王。

(4)开始每天投喂3次当天同时培水:利用高科一号或超级纯菌(也可同时添加饲料、花生麸、麦麸一起发酵)发酵后的发酵液培水,或者使用碳源一号+EM菌王+氨基酸调水王培水。

 一般情况下,每天投喂3次饲料,对虾养殖过程基本上进入了中期生态系统。人工饲料成为对虾主要的营养源。

3、使用无特定病毒虾苗,虾苗进行弧菌检测

  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6年多的检测跟踪,种苗检出比较多的病毒有WSSV和IHHNV。虾苗携带细菌数量与养殖早期种苗成活率有直接关系,也是养殖前期发生HPNS的原因之一,应该加强虾苗病原检测。

(1)WSSV、IHHNV、TSV、IMNV和YHV不得检出(PCR一步法检测技术、LAMP检测技术、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

(2) 虾苗(全长<0.5cm)用TCBS平板检测,弧菌(黄菌)含量不能超过30 CFU/尾,副溶血弧菌(绿菌)不能超过3 CFU/尾;虾苗(全长0.5-1.0cm)用TCBS平板检测,弧菌(黄菌)含量不能超过50 CFU/尾,副溶血弧菌(绿菌)不能超过6 CFU/尾;发光细菌不得检出。

4、严格控制苗种数量

凡纳滨对虾HPNS的发生与种苗密度有直接关系,在相同种苗密度条件下,按照传统养殖管理技术,养殖生长快的品种与养殖普通品种,因单位时间投饵量不同,所造成的环境胁迫不同。按照现有市场上生长快品种的生长速度,养殖约70天,规格在60-80尾/kg;普通品种养殖到规格60-80尾/kg,需要100天以上。按照饵料系数相同计算,如采用相同的投放密度和养殖管理措施,养殖到70天,养殖生长快的对虾品种池塘的环境胁迫约为养殖普通品种2倍左右,也就是相当于普通品种对虾密度提高了1倍左右。如,在封闭式对虾养殖模式(养殖期间只进水不排水),如果生长快品种投放5万尾/亩,实际上相当于投放了普通对虾种苗10万尾/亩的环境胁迫,这在生产中是行不通的。不同养殖池塘和养殖管理技术,环境调控能力明显不同。封闭式养殖模式环境调控能力最弱,养殖环境容纳量比较低,也容易造成养殖中期生态系统比较快的进入晚期生态系统,且中期生态系统应对环境变化调控能力比较弱;全天候可进行水体交换的池塘环境调控能力较强,养殖环境容纳量比较高,其中2亩以下高位池塘的环境调控能力明显高于面积5亩以上池塘,单位面积养殖环境容纳量也高于面积5亩以上池塘。因此,不同养殖模式和养殖管理措施(如换水等),投放种苗的密度应该有较大差异。建议凡纳滨对虾虾苗的投放密度如下:

(1)封闭式养殖模式。凡纳滨对虾普通品种(土苗和二代苗)放苗密度3-5万尾/亩,生长快的品种2-3万尾/亩。

(2)高位池养殖模式。(1)小于2亩的池塘,普通虾苗小于10万尾/亩,生长快品种小于7万尾/亩;(2)5亩左右池塘,普通虾苗约7万尾/亩,生长快品种小于5万尾/亩;(3)大于5亩的池塘,相应苗种密度需要进一步减少。如果采用底层和表层联合增氧,且池塘排污效果明显,每天若干次排污,养殖中后期每天换水量超过15%,种苗密度可以增加到每亩20万尾。

5、中期生态系统调控技术

对虾养殖进入中期生态系统后,关键要应对天气变化导致的藻类和益生菌大量死亡、藻类和益生菌功能明显减弱,导致氨氮大量产生、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在1-3天内就会形成有害理化因子和条件致病菌急性胁迫,导致HPNS发生。同时,大量的饵料投入以及藻类所需要的营养不平衡,也容易导致有毒藻类产生,进而导致对虾HPNS发生。因此,该阶段要建立应对天气变化生态系统,也要建立应对有毒藻类产生的生态系统,而且,要实时防控有害理化因子和条件致病菌的急性胁迫。具体参考措施如下。

1)暴雨、台风、降温天气到来前4天需要处理水体

(1)第一天利用高科一号或者超级纯菌(也可同时添加饲料、花生麸、麦麸一起发酵)(当天不施用,发酵48小时后施用);先施用水质净化剂水速净2010或水底净、底改王,然后全池泼洒益生菌和藻类培养剂,如硅藻源+氨基酸调水王同时配合(碳源一号+高效活水菌)。

(2)第二天,施用抗应激产品如应激诱食康+钙能99或水产应激灵+钙能100(配合解毒护水王更好);2-3小时内进行消毒一次,使用除臭颗粒或者水毒清1号,消毒后2-3小时使用一遍底质改良剂如水底净、底改王、过氧化钙等。

(3)第三天,施用高科一号或者超级纯菌(同时添加了饲料、麦麸、花生麸等)发酵液(第一天准备好的,发酵了48小时)。

(4)暴雨、台风当天停料,暴雨和台风天气过后阴天小雨减少一半饲料投喂,晴天正常投料。降温当天减少一半饲料投喂。

(5)台风和暴雨天气过后出现晴天,继续调水:施用益生菌和藻类培养剂,如硅藻源+氨基酸调水王或者同时配合(碳源一号+高效活水菌)。

2)如果池塘水体出现浑浊、对虾不健康活动力弱等情况,需要采取上述(1)-(3)步骤,同时减料或停料。

3)阴天或小雨,需要减料。

4)生态系统稳定的情况下,也需要每3-4天补充一次藻类营养剂(氨基酸调水王、硅藻源、碳源一号、速效肥水膏等)、益生菌(高科一号,超级纯菌、高效活水菌等)、底质改良剂(水底净、底改王、强效黑土精、过氧化钙)等。

5)如果水色过浓,不清爽,使用一次水质净化产品(水速净2010、水底净、底改王等)。

6)如果有蓝藻出现,使用蓝藻分解精。

7)如果连续几天出现pH下降、亚硝酸盐浓度大于0.3mg/L、氨氮浓度大于0.2mg/L,表明对虾养殖进入了晚期生态系统,需要大量使用过氧化钙、强效黑土精、水底净、底改王等处理池塘底质。

6、严格控制饲料投喂量

HPNS发生的主因是池塘单位时间饵料投喂量过大和水质调控能力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池塘的环境胁迫,导致养殖对虾有害理化因子和条件致病菌的胁迫,也容易产生有毒藻类;同时,有害理化因子胁迫容易导致病毒、细菌等病原的感染,也会使非致病性病原在对虾体内繁生而转为致病病原,病原感染又降低了对虾对环境胁迫的抵抗能力。除了降低对虾养殖密度、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提高养殖环境容纳量(益生菌、藻类、理化水质改良剂、植食性生物如鱼类、换水等)等外,还需要严格控制饵料投喂量,遵循少投饵料和延长养殖时间的原则。举例来说,在封闭式养殖池塘中,按照传统养殖技术,如果投放生长快虾苗5万尾/亩和饵料系数1.2计算,养殖60-80尾/kg,养殖时间约70天,每亩投放饵料约600kg;如果投放相同密度的普通虾苗,养殖到70天,每亩投放饵料约300kg;为了缓解池塘的环境胁迫,在养殖过程中,应该在100天内投放饵料总量为600kg,而不是70天投放饵料总量600kg,无论是生长快的品种还是普通品种,600kg的饲料需要100天投完,而不70天投完,要达到这个要求,养殖生长快的品种只能降低种苗放养密度。封闭式养殖模式和高位池养殖模式调控水质的能力不同,封闭式养殖模式因不具有排水能力,水质调控能力比较弱,高位池因具有全天候换水能力,水质调控能力比较强。即使同样是高位池养殖模式,不同面积的池塘调控能力也相差较大,面积越小,水质调控能力越强。因此,不同养殖模式、同一养殖模式不同养殖面积水质调控能力不同,投放苗种的数量也就不相同。饵料过量投喂(包括对虾密度大所导致池塘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饵料投喂量)是池塘环境胁迫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天气变化的情况下,生态系统不能有效控制条件致病菌和有害理化因子,更应该控制饵料的投喂。

7、测水调水

一些水体理化指标代表着对虾环境容纳量的临界值,也与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短时间由中期生态系统进入晚期生态系统的标志。其实,在中期生态系统的维持中,主要防止因天气变化和藻类多样性降低,导致短期进入晚期生态系统,此时水体理化因子的监测,为通过调控水质技术和控制饵料投喂量预防HPNS提供科学依据。

表3 测水调水水体理化指标

测定指标

正常范围

必须采取措施的阈值

测定周期

pH

8.2-8.8

﹤8 或﹥9或日波动0.5

2次/天

DO

3-6

﹤3

2次/天

氨氮

0-0.1

﹥0. 20

1次/天

亚硝酸氮

0-0.1

﹥0.20

1次/天

H2S

0-0.01

﹥0.015

1次/天

余氯

0

﹥0.1

1次/5天

盐度

按虾种和季节定


1次/5天

透明度

30-80

﹥80或﹤30

1次/3天

总碱度

80-160

﹤60

1次/7天

总硬度



1次/7天

总磷

100-300ppm

﹥300或﹤50

1次/15天

可溶性钙

20-50

﹥100或﹤10

1次/15天





水体弧菌量不超过1000数量级是比较理想的菌相。如果超出范围可采取如下措施:

(1)低剂量消毒剂(不伤有益活性藻类)(如除臭颗粒或水毒清1号)杀灭弧菌后,消毒剂使用后一定要及时(2-3小时内)使用一遍底质改良剂(水底净、底改王、过氧化钙),24小时内补充有益微生物(高科一号或超级纯菌、EM菌王,高效活水菌等)和培养藻类(氨基酸调水王、硅藻源、碳源一号、速效肥水膏等)。迅速培育有益微生物和多样性藻类,迅速提高水体总菌含量,抑制弧菌反弹。

(2)减少饲料投喂量,加大换水量。之后采取补充有益微生物(高科一号或超级纯菌、EM菌王,高效活水菌等)和培养藻类(氨基酸调水王、硅藻源、碳源一号、速效肥水膏等)措施。(建议高科一号+碳源一号+氨基酸调水王或者超级纯菌+硅藻源+速效肥水膏)。

(3)乳酸菌、酵母菌等肠道有益菌发酵饲料12小时以上,或者利用高科一号或者超级纯菌拌饲料连续投喂一周以上,抑制肠道内弧菌繁殖。

8、蓝藻等有毒藻类的处理

 蓝藻等有毒藻类是对虾HPNS发生的原因之一,防控蓝藻等有毒藻类发生也就成为防控HPNS的重要手段。

1)源头控制

(1)养殖前,池塘要彻底清淤消毒,杀灭池塘中的藻类。

(2)监测养殖水源水质,避免引入蓝藻、甲藻等有害微藻占优势的水源。

① 水源颜色异常时(蓝绿色、棕红色、水体泡沫多等)不进水。

② 水源需经过滤、沉淀、消毒后再使用。

2)养殖池塘中优良微藻的培养与维护

(1)养殖过程每隔7天~10天定期消毒(除臭颗粒或水毒清1号)、施用芽孢杆菌(高科一号,超级纯菌、高效活水菌、EM菌王等)和多种培养藻类调水剂(氨基酸调水王、硅藻源、碳源一号、速效肥水膏等);

(2)养殖过程出现水色太浓、微藻繁殖过多时施用高科一号、超级纯菌;养殖过程出现水体泡沫多、微藻繁殖不良时施用高科一号或超级纯菌,同时使用水底净、强效黑土精、底改王、过氧化钙等底质改良剂。

3)养殖池塘中蓝藻等有害微藻的控制

发现颤藻、微囊藻等有害蓝藻数量增多,达到1×105个/毫升时,采取以下措施:

①适量换水;

②施用底质改良剂改良底质如水底净+强效黑土精;

③施用络合剂如应激诱食康+解毒护水王缓解对虾应激;

④施用高浓度芽孢杆菌和高浓度光合细菌如高科一号或者超级纯菌控制蓝藻的繁殖,若蓝藻数量较多,可相隔3天左右再施用,重复2~3次;

⑤施用无机营养素或者液体复合营养素培育新的优良微藻;

⑥施用蓝藻分解剂。